第303章 何进之死
这一个月来,袁绍穷尽一切手段挑动天下士人,力促何进尽诛宦官,并制定了动手的计划。
前有陈蕃窦武的故事在,宦官毕竟是一颗定时炸弹,何进也怕自己步其后尘,就同意了。进宫把诛杀宦官的计划告诉了何太后,征询她的意见。
何太后当然不同意,拒绝道:“中官统领禁省,自古及今,汉家故事,不可废也。且先帝新弃天下,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?”
宦官是皇帝的依附,是皇权的延伸,也是何太后的唇舌和爪牙。
尤其当刘辩坐稳了皇帝位置之后,若是没有了宦官作为唇舌和爪牙,何太后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?
诛杀宦官,对于何太后而言,不啻为自废武功。
何进自认为自己成了士人领—袖,其实士人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,一旦他没了利用价值,也就会士人被弃之如敝履。
就连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,以及母亲武阳君,都看得明白,均不同意何进将宦官全部诛杀。
何进难违太后之意,退了出来。
他与袁绍商议,诛除全部官宦阻力太大,能不能退而求其次,只诛杀那些罪行显著,罪大恶极之辈?
何进也清楚,宦官为祸日久,总要给他们一个交代不是,不然如何再对手下的士人名流发号施令?
袁绍当然也不同意:“中官亲近至尊,出入号令,今不悉废,后必为患。”
何进想了一下,觉得也有道理,除恶要务尽,斩草要除根。
于是,何进又跑进宫去劝说何太后诛宦。
这一来二去,宫中还有谁不知道这件事?
宦官们当然不能坐以待毙,纷纷破财消灾,拿出大价钱,贿赂舞阳君以及何苗,请他们向何太后求情,求放自己一马。
母舞阳君及苗收了宦官的好处,当然要替人消灾,不惜挑动何太后那根最敏感的神经:“大将军专杀左右,擅权以弱社稷。”
何太后闻言,深以为然。
何进又碰了一鼻子灰,开始摆烂。
袁绍一问何进,他就说:“太后不同意,我能奈何啊?”
袁绍一筹莫展。
直到今日,玄晔当街诛杀中常侍高望之子,并**其宗族,完事之后,还像没事人一样,大摇大摆地离京了!
何太后连屁都没敢放一个,狠的怕愣的,愣的怕不要命的。
袁绍灵机一动:“对啊,何不利用这帮领兵的外将,直接用武力诛杀宦官?”
于是,袁绍决定要来就来点猛的,向何进建议: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,使并引兵向京城,以胁太后。
何进以为,人人都像玄晔一样,血气方刚,只为诛杀宦官,为民除害,然后功成身退,就同意了。
大将军府的主簿陈琳,倒是个有见识的,听到袁绍这个不靠谱的建议之后,赶紧跑来劝谏。
“《易》称‘即鹿无虞’,谚有‘掩目捕雀’,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,况国之大事,其可以诈立乎?今将军总皇威,握兵要,龙骧虎步,高下在心,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。夫违经合道,无人所顺,而反委释利器,更征外助。大兵聚会,强者为雄,所谓倒持干戈,授人以柄,功必不成,秖为乱阶。”
意思大概是说,大将军您已掌控朝廷大权和军队,清除宦官本应轻而易举,却放弃自身优势,反而征召不可控的外兵,等于倒持干戈,授人以柄,终将引火烧身,反受其害。
何进不听。
曹操听说这件事后,气极而笑,连主簿陈琳都劝不动,他也没办法,只能叹息一声,谓左右道:
“阉竖之官,古今宜有,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,使至於此。既治其罪,当诛元恶,一狱吏足矣,何必纷纷召外将乎?欲尽诛之,事必宣露,吾见其败也。”
他认为宦官既然存在,就有其合理性,大可不必把宦官全部消灭,只是不要让他们超脱法律之外,有罪治罪即可。
何进遂西召前将军董卓进屯上林苑,使府掾泰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回京,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,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,火照城中,皆以诛杀宦官为口号。
郑泰得知此事后,急得直跳脚,赶紧来劝何进:“董卓强忍寡义,志欲无厌,若借之朝政,授以大事,将恣凶欲,必危朝廷。”
他独独指出,其余人不好说,唯董卓此人一旦进京,肯定会坏事啊。
何进不听。
郑泰愤而辞职,临走前还对荀攸说:“何公未易辅也!”
即便如此,何太后还是不同意,并叫何苗去劝何进,让他莫要昏头。
何苗专门找到何进,劝道:“当年从南阳出来,我等俱是贫贱,依靠内官的势力才得富贵至此。国家大事,谈何容易啊?覆水不可收,宜深思之。暂且与宫内讲和罢,共同辅助天子,好好壮大我何氏门楣,不好吗?”
他提醒何进,宦官是友非敌,莫要同室操戈,让别人捡了便宜。
何进不知道听没听进去了,没有答话。
何苗走后,袁绍慌了。
他担心计划有变,不惜威胁何进道:“交构已成,形势已露,事留变生,将军复欲何待,而不早决之乎?事到如今,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!”
何进骑虎难下,只得顺从。
于是,以袁绍为司隶校尉,假节,专命击断;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;使洛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,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,欲进兵平乐观。
为此,董卓还专门写了一封请愿书,说明了自己的目的。
书曰:“中常侍张让等窃幸承宠,浊乱海内。臣闻扬汤止沸,莫若去薪;溃痈虽痛,胜于内食。昔赵鞅兴晋阳之甲,以逐君侧之恶人。今臣辄鸣钟鼓如洛阳,请收张让、赵忠等,以清奸秽。”
据说董卓这个人,比玄晔还莽,五大三粗,凶神恶煞,若是让他带兵进京,那指不定会搞成什么样子呢。
何太后这才意识到不对,慌了。
乃悉罢中常侍、小黄门,使出宫还家,唯留下何进的心腹宦官,以守省中。
诸常侍小黄门,被驱逐出宫后,惶恐不安,皆来到大将军府邸,叩头谢罪,希望能放他们一马,准许他们离京返乡。
何进看着这群宦官,老老少少,向自己叩头的狼狈模样,心生恻隐,或是回想起早前何苗的话,决定放他们一马。
于是骂道:“天下匈匈,正患诸君耳。今董卓垂至,诸君何不早各就处?”
意思是,你们从哪儿来的,就滚回哪儿去,不要留在京都就好。
至此,何进的目标达成了,可谓皆大欢喜。
袁绍不乐意了,忙活了大半年,却是个夹生饭,这么行?
于是劝何进,便在此地,将他们全部诛杀!
袁绍一连劝了三次,何进就是不许。
眼见着这些宦官就要“荣归故里”了,当初的谋划就要全部落空了,他岂能罢手?
局势已经越发地关键,本来全盘的操控者应该是何进,而作为“幕僚”的袁绍,便开始越权了。
于是,袁绍书信遍告诸州郡,诈称何进意思,令他们即刻逮捕宦官老家的亲属治罪,断了宦官回家的根!
除此之外,袁绍暗中再令董卓继续向洛阳前进。
之前,因为宦官都被罢免驱逐出宫,何进就去信各路诛宦的将军,不用再跑一趟了,打道回府吧。
董卓却置若罔闻,兵锋已过唐聚,距离洛阳西郊不足二十里。
这时,何进慌了,急令种劭亲自带着诏书出城,以劳军的名义赶到董卓军前,拦住董卓并令其撤军。
董卓不肯,还让士兵起哄威胁种劭,种劭临危不惧,怒斥董卓,董卓这才勉强象征性的向后撤了二十里,驻扎在夕阳亭。
董卓的大胆无畏,藐视朝廷至此!
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步,已经是相当于明牌了。
宦官们皇宫不能待,有家也不能回,真是走投无路了。
最后,他们找到张让的儿媳,也就是太后的妹妹。
张让不惜老脸,亲自向自己的儿媳下跪叩头,哭告:“老臣得罪,当与新妇俱归私门。惟受恩累世,今当远离宫殿,情怀恋恋,愿复一入直,得暂奉望太后、陛下颜色,然后退就沟壑,死不恨矣。”
儿媳觉得他们可怜,于是把这些话转达给舞阳君,舞阳君又进宫告诉了何太后。
何太后不忍心,乃诏诸常侍回宫。
袁绍笑了。
何进气炸了,这不是打自己脸么?自己忙活了半天,一朝又回到了解放前!
何进怒怒气冲冲地跑到长秋宫,找到何太后,请尽诛诸常侍以下。
至于何太后借口宫中没有宦官,没人伺候,这好办,何进便提出让三署郎年轻小伙子入值,替换宦官的位置。
何太后想了想,那些青年小伙子虽然颇令人期待,但也不好冒然答应,显得她急不可耐似的。
她就没有同意,也没拒绝,说再考虑考虑。(意思你董的)
诸宦官得知大将军进宫了,不会又是来请何太后诛杀宦官吧?
于是,张让等便叫人去偷听,具闻其语。
张让大怒,乃率常侍段珪、毕岚等数十人,持兵窃自侧闼入,埋伏于嘉德殿中。
何进才出嘉德门,一个内侍又追了出来,诈称太后想清楚了,请何进回去答话。
何进不疑有他,又重返嘉德门,路过嘉德殿。
这时,突然从嘉德中冲出一大群手持利刃的宦官,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,将他包围了起来。
何进眉头一皱,意识到要坏事,大声喝问:“尔等,意欲何为?”
一方面,他希望能用言语吸引嘉德门上的守卫注意,一方面想要拖延时间,期待有人来救自己。
段珪冷笑道:“先帝殡天时,大将军称疾不临丧,不送葬,今日突然入省,意在何为,是欲效仿窦氏事邪?”
“吾乃太后兄长,天子元舅,我进宫还要向尔等报备么?”
何进强颜吓唬道:“汝等,佞邪秽政,爱恶败俗,贪婪无度,枉法害贤,天下苦之久矣。如今群豪汹涌,强兵临城,百姓皆欲食肉寝皮,何不束手就擒!”
“天下愦愦,亦非独我曹罪也。”
张让诘问道:“先帝尝与太后不快,几至成败,我曹涕泣救解,各出家财千万为礼,和悦上意,但欲托卿门户耳。今乃欲灭我曹种族,不亦太甚乎?卿言省内秽浊,公卿以下忠清者为谁?”
意思是,你说我们贪赃枉法,你们这些公卿大臣,又比我们好多少,谁敢说自己是清廉的?
“跟这个忘恩负义的屠户废什么话,杀了他!”
尚方监渠穆,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。
